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6日获悉,今后,长三角三省一市将以长江下游水系为骨干,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域为重点,建立协同协调机制,推进长江生态廊道省际贯通和重要节点打造,加快构建长三角廊道生态保护和发展一体化格局。
2023沪苏浙皖林业部门扎实推进长三角林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当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长江水系生态廊道建设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大纲》(简称:“大纲”),并签署《沪苏浙皖林业部门共同推动长三角长江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和互花米草防治合作协议》(简称:协议)。
《长三角长江水系生态廊道建设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大纲》提出构建“一核一带多廊多点”的生态廊道建设保护空间布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供图)
“大纲”综合考虑长三角区域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提出构建“一核一带多廊多点”的生态廊道建设保护空间:到2025年,通过生态廊道重要节点打造,初步实现长江干流生态廊道省级贯通;到2035年,全面构建起纵横成网、连续完整、景观优美、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长江沿岸主次生态廊道网络体系,推动生态廊道建设向整体化、系统化、生态化融合发展。
据悉,“一核”即: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示范引领,探索跨省(市)域生态廊道共同建设保护;“一带”即:沿长江干流两岸建设岸绿水清的生态景观防护带;“多廊”即:沿主要河流水系、湖岸线、海岸线建设的多条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多点”即:“一带多廊”沿线的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地、公园景观等重要生态节点。
当日会议聚焦“共同建设长三角长江生态廊道和防治互花米草”主题。会议旨在交流工作、相互借鉴,共同谋划,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连通性,提升林业建设工作水平,合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绿色资源可持续发展。据悉,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加紧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新造林超过一千五百万亩,完成森林抚育(改造提升)近六百万亩。
互花米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沿海。目前,互花米草被列入世界最危险的入侵物种名单。20世纪70年代末,互花米草传入中国,长三角地区是互花米草的主要分布区,互花米草面积占全国70%以上,任务量大,除治难度高。
据了解,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互花米草防治工作中集中发力,取得显著成果。苏、浙、沪两省一市协同开展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各方开展统一调查,摸清互花米草底数;互相学习互花米草防治技术;协同治理长江口、杭州湾等毗邻区域互花米草。当日,记者了解到,预计2025年长三角区域将完成互花米草除治任务,除治率可达90%以上。(完)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电 (徐雪莹)“这次来中国主要是想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秘诀,为何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飞跃。”在居庸关长城脚下,巴基斯坦《检验真理报》主编兼《中国之窗》杂志主编纳兹·帕尔文对中新社记者表示。
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承办的“巴基斯坦媒体智库人士中国行”主题参访活动12月6日至16日举行,15位巴基斯坦媒体智库人士将先后赴北京、成都、喀什、乌鲁木齐等地参访。
12月6日至16日,“巴基斯坦媒体智库人士中国行”主题参访活动举行,15位巴基斯坦媒体智库人士将先后赴北京、成都、喀什、乌鲁木齐等地参访。 徐雪莹 摄
活动首日,一行人前往位于北京的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参观了解电池储能、先进光伏研发等最新科技。据悉,华能在巴基斯坦投产的萨希瓦尔电站,填补该国电力缺口1/4,解决了逾2000万人用电需求。参访团成员不时积极提问,讲解员耐心回答。
GNN新闻台媒体总监努曼·拉希德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在能源方面建立了多项合作,这次参访让他直观看见了可再生清洁能源运作的诸多细节,对他们学习借鉴非常有益。
参访团来到“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脚下。第三次来到长城的纳兹·帕尔文兴奋之情依然不减。行程期间,她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计划回国后更好地向巴基斯坦人讲述中国的发展。她还计划出版一本英文书,把此次中国之旅写入其中。
12月6日,“巴基斯坦媒体智库人士中国行”主题参访团来到居庸关长城。 徐雪莹 摄
离“不到长城非好汉”碑文不远处,一排陡峭的长城阶梯上,参访团成员们或艰难上行,或小心腾挪。巴基斯坦Geo电视台记者诺辛·尤素福择一块石阶坐下,兴奋地拨通了和家人的视频电话。她说,自己对长城向往已久,小时候就曾收到叔叔从长城带回的照片,这里的建筑、风光超出想象,希望下次家人也能前来。
“中国算是我的第二故乡了。”自2016年首次来到中国,玛赫扎伊卜·阿巴西已在中国度过7年岁月。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她,去过40多座中国城市,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中国见闻。她说,外国人对中国存在不少误解,希望能通过视频作品展示真实的中国。此行她最期待去新疆,想尝尝正宗的手抓饭和大盘鸡。(完)